在泰山钢铁集团火热的高炉生产一线,有这样一支9个人的团队,他们与炙热的炉火为伴,与璀璨的铁花为伍,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高炉的稳定运行。他们就是炼铁部炼铁厂高炉车间2号工长班,一支团结协作、勇于拼搏、技术过硬的“钢铁团队”。
“南场炉温基本稳定,铁量差在2t左右,无亏铁情况。”
“炉内压量关系稳定,下一炉20分钟后进行开口。”
炼铁部炼铁厂2号高炉主控室内,炉内工长张小龙正与炉外工长张昆沟通高炉出铁和炉温变化情况。两人有条不紊地制定下一炉次开口时间,为炼出好铁水共同努力着。
高炉冶炼是炼铁生产的核心环节,需要各个工序的紧密配合。炼铁部炼铁厂结合生产实际与工作需求,为炼铁部二号高炉的每个工段配备两名工长,分别负责炉内、炉外工作。工作中,炉内工长如同高炉“神经中枢”,负责比对各项技术参数,深入分析炉况,精准把控炉温走势;炉外工长则像高炉的“免疫系统”,负责检查原材料的质量、监督设备运转状态,收集一切可能干扰高炉正常工作的信息,并迅速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炉内。班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,默契配合,不仅降低了生产事故发生的风险,还保障了铁水质量,提高了工作效率,实现了炼铁生产的安全、稳定与高效。
在2号工长班,无论是即将退休的老前辈,还是刚定岗的新工长,都将“学创”作为保障高炉稳定顺行的制胜法宝。
“去年,我们改进下料模式,不仅有效控制了综合燃料比,降低了成本,而且还极大提高了高炉的抵抗力,助推高炉生产更加高质高效。”谈起学习改进成果,张军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。
将学习到的新知识、新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尤其是对于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工长而言,多年的传统下料制度根深蒂固,采用全新的方法,无疑是一场“革命”。“刚开始时,很多人深表疑虑,认为这种操作方法不切实际。”炉内工长陈黎明回忆说,“但同时,我们深知只有不断掌握新技术,运用新方法,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需要。”最终,他们凭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,驱散了心中的彷徨。每一次细微的角度调整,每一次下料环数的优化,都需要经过昼夜不停地摸索、跟踪、实践。有志者事竟成。他们结合各项参数变化,制定出了最佳的下料制度。这一突破,不只是技术的创新,更在于思想的转变。
现在,他们会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会。会上,新老工长齐聚一堂,年轻人积极向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前辈虚心求教,而老前辈们则满怀求知欲地向他们询问最新的技术工艺方案。这样的互动,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递,更将“学习、实践、创新、提高”深深植根于每一次操作、每一天的生产之中。
多年来,2号工长班坚守在炽热的炉台旁,凭借高度的责任心与精湛的技术,扎根岗位,稳产保供。展望未来,他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、精湛的技术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,炼好每一炉铁水。